写在2025年学校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去年的指标完成得怎么样?今年的目标定了多少?能完成不……”
最近,如果您到基层,大概率会听到干部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交流,不仅是学校中层干部之间常常会相互“问候”,就连普通的干部教师私下也会有这样的议论,“压力”层层传导、覆盖广泛,目标任务已然成为当下基层单位最为“烫手”的焦点话题。
缘何如此呢?这还要从开学前的直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和“一把手”述职说起。与以往不同,今年的述职不再只是笼统地、有选择地汇报工作,而是更加精准、更加具象化。党建成果是否有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多少?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拿了多少项?就业率完成得怎样……与年初订立的目标相衡量,又是否完成了?是100%、70%、60%,抑或是更低?高低上下、顷刻立判。台上,汇报者神情肃然,多少有些忐忑;台下,听者却格外专注,于一项项数据中找差距、悟变化,感受一个单位的发展脉动。

而就在不久前,2025年学院重点工作目标和党建工作目标制定会议相继召开,新一年的工作目标陆续下达,目标任务再次成为学校中层干部心心念念的“大事”。从过去的部署工作泛泛地宏观要求,到现在的更加具象化、目标化,不仅有部署有考核,还要在广大干部的审视下接受学校党委的点评和述职的考验,这对于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一把手”来说,着实震动不小。
2024年初,学校启动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综合改革,其核心就是要实施目标拉动和增值性评价,要求跳起摸高、争创一流,真正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内生动力,克服畏难情绪、躺平心理,树立有解思维、奋斗精神,让更多的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一年来,广大干部职工变压力为动力,以目标为导向,创新思路、实干苦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力度居全省前列、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科研经费达到7000万再创新高、省级以上党建成果增长43%、出台人才政策20条引才聚才、“行走的思政课”创新举措被《人民日报》邀约报道……各学院、各部门的工作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质增效,学校的发展势头呈现了近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还有一年的生动实践,恰恰有力证明了改革的效果、改革的正确性。

也许,面对一年又一年的目标任务,很多干部会不免再次心存忐忑,又不妨有些担心和焦虑。其实,纵观此次综合改革,它不仅仅是政策举措的创新和落地,更是观念思维的重塑,其目的就是要打破以往“事难不可为之”的思维定式,从思想深处摒弃“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自卑心理,增强“敢解”的信心,坚定“必解”的决心;就是要破除以往存在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优干劣一个样的困局,让人人有责、人人担责,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工作格局由小变大、工作节奏由慢变快、工作态度由粗变细、工作方法由虚向实、工作导向由说向做、工作标准由低向高转变,不断激发进取精神,获得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重塑亦是变革。广大干部职工必须要适应这场变革,全身心投入这场变革。
那么,面对这种新常态,我们该如何作为呢?校党委书记武瑞在直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和“一把手”述职会上的讲话给出了答案,就是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聚焦“一融双高”,即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抓牢“三大指数”,即二级党组织“强基指数”、党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夯实“五个争当”,即争当教学能手、科研骨干、育人标兵、服务表率、学习模范;把握“六对关系”,即把握好第一要务和最大政绩的关系、把握好压实责任与内生动力的关系、把握抓下级与严自身的关系、把握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把握好立行立改与抓常抓长的关系、把握好抓“点”与促“面”的关系;做到“七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加强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不移建强干部队伍、坚定不移夯实基层基础、坚定不移锤炼能力作风、坚定不移引领团结进步、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讲话是思维的启迪,更是具有实操性的方法论,系统地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做什么、如何为”的问题。唯有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才能解除指标之“忧”,让指标不再是生冷的数字,而是体现党性担当、撬动创业热情、彰显个人价值的催化剂、助推剂,不再“烫手”!
2025年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新一轮工作部署将全面铺开,让我们勇担使命、砥砺奋进,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一年就会更比一年强,共创2025年新业绩!
(评论员 井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