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北国的春天冰雪初融,3003新葡官方网站新学期第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走进佳木斯市东风区松江乡长兴村,人文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来到马大桥抗日战迹地,缅怀先烈,追忆佳木斯人民打响奋起抗战第一枪的英勇事迹;走进红色村史馆,感受百年村屯的革命精神和新时代的乡村巨变。
英雄已逝,铃铛麦河流淌不息
马大桥全称马忠显大桥,位于佳木斯市东风区长兴村西北铃铛麦河东西两岸的台地上。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可歌可泣的马忠显大桥之战,三江地区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三战马大桥,给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负责人张春波从“九·一八”事变讲起,给同学们讲红枪会与黄枪会同仇敌忾、摒弃前嫌,兵合一处、共同抗日;讲抗日群众不畏牺牲用大刀长矛与日本侵略军拼杀,三战马大桥,血染疆场、死伤惨重。每次讲到这段历史,他的心情都十分沉重。马忠显大桥之战是农民自发组织抗击侵华日军的战斗,战斗虽然失败了,但抗日群众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捍卫家园的民族精神,必然成为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奋战在三江平原的爱国民众,就像流淌不息的铃铛麦河,永远热爱这片黑土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冬先领誓,全体师生共同宣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誓与祖国共存亡。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我们甘愿付出一切。我们坚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回荡在原野。
百年村屯,见证新时代乡村巨变
长兴村于1910年建屯,无数壮士的鲜血染红了黑土地,这种红色革命精神在奋进中的长兴村得以传承。村党支部书记芦小凤一讲起村史,打开的话匣子就再也关不上了。她向师生们讲述村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打鬼子、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到土改生产互助,从人民公社时期的“菜篮子屯、养鸡屯”到改革开放后的“千亩果园、胡萝卜村”,无不体现长兴村村民的勤劳与智慧和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时间来到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长兴村抓住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长兴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前进。

长兴村稳步推进“清化收”工作,确权新增地缘291亩,推动新增资源收费24万元;争取中、省扶持资金50万元打造合作社购机经营项目,撬动村集体经济81万元;协调益海粮油、东兴煤化等企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8个,输出300余人次,解决了村内闲置劳动力问题。

长兴村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2024年,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村里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长兴村农文旅融合创意产业园”,项目总投资800多万元。通过鱼菜共生温室与生态果蔬温室相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旅游康养、研学团建、定制农业等新业态,深度挖掘生态农产品品类,依托场景营销实现优质优价,并以项目为载体打造原产地农产品电商基地,预计年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可为村集体每年增收约40万元。

校党委副书记刘文军参加了这次行走的思政课。他指出,黑龙江这片沃土,诞生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些优秀精神是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用勤劳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是鼓舞我们奋进的基石。白色的冰雪覆盖着黑色的大地,孕育着绿色的希望,加上红色基因加持,必将迎来金色的稻浪。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深刻领悟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脚踏实地、勤学笃行,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本领为人生奠基;更要仰望星空、拥抱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奋勇搏击,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他表示,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3003新葡官方网站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利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龙江红色育人资源,汲取“黑土地上的精神力量”立德树人、凝心铸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延伸阅读:
“铁孩子”血战马大桥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抵抗外来侵略,不屈的三江人民群众自发组织了抗日武装。发起于三排(今集贤县兴安乡兴安村)的红枪会和黄枪会树起了武装抗日大旗,其会员人数多、分布地域广、抗日影响大,威震三江。
红枪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月。白莲教会法师汝有才、纪振刚、鲁祥、曹国恩等人把信徒组织起来,以“抗日救国”为口号,以大刀、长矛为武器,以道教之法为精神依托,在集贤、桦川一带发展会员约1.3万人。成立初期,在铲除集贤镇土匪、消灭太平镇大脑袋山附近日军、奇袭桦川县悦来镇伪军等10余次战斗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屡次获胜、名声大振,令敌人闻风丧胆。

位于今佳木斯市东风区松江乡长兴村铃铛麦河畔的马大桥抗日战迹地
黄枪会成立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大同佛教会法师吴国文,受红枪会英勇抗日行动的激励,将三排的大同佛教会改为黄枪会,树立起“反帝抗日、保国安民”的旗帜,以佛教之法为精神依托,在集贤、桦川、富锦一带发展会员5000余人。因红、黄枪会会众每逢作战前,往往要先向“佛爷”烧香、磕头、吃符、念咒等“上法”后,可得到神佛保佑,而后作战才能“刀枪不入”,所以也被日军称为“铁孩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五月,桦川县佳木斯镇沦陷。为壮大抗日力量、收复失地,经各方协商,红枪会、黄枪会、原东北军失散的信志山团、桦川县王勇的杂牌警察大队合并,约2.6万人,统称黄枪会。该会推举产生了10余人组成的统帅部,其中,推举吴国文为大帅,并确定了今后三步战略部署:第一步,打佳木斯;第二步,打哈尔滨;第三步,打新京(伪满洲国首都,今长春市)。会议重点研究了攻打佳木斯的作战方案,决定兵分三路,从南、东、北三个方向进攻,进攻的时间选定在11月17日(农历十月二十日)。黄枪会所经之处,不断有农民加入。据老人回忆,“铁孩子”个个七尺长枪挂红缨,操练时杀声震天,十分威武壮观。

马大桥抗日战迹地纪念碑记述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经历
为了实施第一步战略部署,黄枪会将士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间,在马忠显大桥(今松江乡长兴村)附近区域对敌人进行了三次殊死的战斗。
第一次战斗:汝有才、纪振刚等首领率领队伍3500多人,从南面包围佳木斯。11月9日,途经朱宝屯(今佳木斯郊区长发镇)附近,路遇从佳木斯来的日军以及桦川县“那团”和“白团”伪军共1000余人,被日军截击。双方激战4个多小时,消灭日伪军600多人,黄枪会牺牲100多人,缴获敌人重炮和迫击炮13门、枪械500多支。
第二次战斗:吴国文、张义等首领率领队伍3800多人,从东面包围佳木斯。大队人马西进到会龙山麓,在附近一带村庄屯兵。11月11日,探马急报:一队日伪军400多人已过马忠显大桥向东走来。黄枪会首领采取分兵包围、沿路伏击的战术,迅速将兵力部署到位。当敌人全部进入我方伏击阵地后,黄枪会卫戍队一排排快枪猛烈射击,火力密集、先发制敌,压住了敌方的火力。伴随着锣声和喊声,黄枪会将士从道路两侧庄稼地里冲杀出来,手持大刀、长矛,勇猛追杀逃遁之敌。这一仗,消灭日伪军300多人,黄枪会牺牲40多人,缴获敌人重炮和迫击炮11门、枪械200多支。会龙山麓战斗结束,距进攻佳木斯的预定时间还有5天,黄枪会开始放假帮助农民秋收。
第三次战斗:11月16日晚上,日军头目佐藤得知黄枪会放假的消息,连夜集结日伪军3300余人和一支炮队,从西、北两个方向偷袭黄枪会在铃铛麦河东岸的驻地。午夜,敌人控制了马忠显大桥(由当地地主马忠显出资建设,也称马大桥)附近的高地和主要村屯路口。11月17日凌晨,敌人10余门迫击炮疯狂地向黄枪会驻地轰击,27挺轻重机枪向仓促应战的黄枪会会众不停开火。放假分散的黄枪会将士们临危不惧,聚集起来同日寇搏杀。将士们手持长矛大刀,义无反顾地冲杀向日军的弹雨,一排排倒下、一排排又发起冲锋。敌我双方的肉搏战更为惨烈,成群的鬼子兵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蜂拥而上,将士们挥舞钢刀、红枪奋力拼杀。战斗从拂晓直至黄昏,血流成河、死伤无数。

这片曾经被抗日爱国民众鲜血浸染的黑土地
正当紧要时刻,王勇带领警察大队部分人马投降日伪军,配合日军夹击黄枪会,使黄枪会腹背受敌,伤亡更加惨重。闻听战事,附近已有数百群众自发集合,支援黄枪会。但由于仓促应战(有的还在“作法”),寡不敌众和武器低劣,大帅吴国文、二帅张义、前部先锋纪希恩先后战死,战斗失利。
是役结束,日寇一少佐被击毙,死伤300多人,黄枪会牺牲1900多人。战后的马大桥上下、铃铛麦河两岸、芦苇塘中、山岗上、田野里,到处都是黄枪会将士们的遗体。鲜血顺着山坡流下,染红了马大桥、染红了铃铛麦河。几天后,乡亲们从数十里、百余里赶来寻找亲人遗体。马大桥一带,尸横遍野、群鸦低回,狼群瞪着血红的眼睛徘徊。一时,母唤儿、妻寻夫、儿认父,人们呼天抢地,令人肝胆俱裂。
红、黄枪会遭受重大失利后,余部仍坚持与日寇进行斗争。据老人回忆,每到夜晚,日寇经常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搜查是否藏匿“铁孩子”。红、黄枪会尽管失败了,但其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英雄事迹威名远扬,被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他们的精神永远被后人所颂扬。
(宣传部 梅迎宾)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