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加强新上专业——智慧农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推动智慧农业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最大增量”,增加新上专业的“厚度”?如何践行佳大“三根”育人精神,让师生真正把学问做在黑土地上,把论文写在稻花田间?10月19日,教师工作部组织生物与农业学院智慧农业专业41名师生赴建三江七星农场,开展了一场深入的智慧农业学习实践之旅。

带着问题出发,以“边陲扎根”的态度,探寻智慧农业发展短板之钥
今年9月,智慧农业专业实现了首次招生。作为新上专业,在抓住改革发展机遇、实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现实困惑。2024年初,生物与农业学院班子成员和智慧农业专业教师开展多次集中研讨,围绕“如何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任务,研究专业发展思路,提升专业“含金量”。
面对基础弱、底子薄的现状,学院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深入企业开展学习实践,以“智慧农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种植养殖工艺,通过农业资源、环境、设施装备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为主攻方向,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推动专业发展内涵转型升级。
正是带着这些方向和问题,面对新专业开设时间短、可借鉴成果经验少的现状,学院与教师工作部“无缝对接”,开始锚定第二批国家智慧农业试点地区建三江七星农场——一场金秋时节的“破冰之旅”之约由此开始……

行走田野乡畴,以“沃土壮根”的理念,步入以“智”提质循环永续之道
为了使2024级首批智慧农业专业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智慧农业发展前景、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同时增进教师素质能力,在院长许龙、副院长李春丰的带领下,智慧农业专业32名学生与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专业课教师一同参观学习。
十月中旬,正值秋收生产尾声阶段,虽已不见稻浪翻滚、栩栩如生的“稻田画”,但耳边秸秆还田轰鸣作业的农机声此起彼伏,高唱着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喜悦赞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场正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对农场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农场负责人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智慧农场基地建设及智慧农场全国重点实验室情况,并通过沙盘和远程控制平台向师生们展示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监测、采集、分析、决策、应用和精准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农场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跟师生们交流互动。他表示,智慧农业的链条很长,智慧农业的底色是绿色,智慧农业是助推中国人端稳饭碗的强心剂……学生们一边聆听着介绍,一边好奇地参观着各类平台,眼中闪烁着求知与探索的光芒。

智慧农业专业教研室主任田立娟感慨道:一个人可以操控农机群进行高效、精准的农事操作,这太让人惊叹了。传统农业“牵手”新质生产力向智慧农业转变,这为培养具有智慧农业知识和技能、操控“农业大脑”的新农人指明了方向。
教师们还围绕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农场负责人进行座谈,就“如何将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融入课程”“构建智慧农业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促进知行合一,以“实践固根”的信心,致力推动调研成果转化
为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大家前往水稻试验田区,观摩无人驾驶自助插秧操作并进行实操体验。此外,师生们还考察了智能机库,参观了“耕种管收”的智能化装备。通过技术人员的详细讲解,学生们对智能化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了初步了解。

2024级新生魏佳程在谈起感受时说:建三江七星农场依托智慧农业科学种田,让“靠天吃饭”的人力、畜力耕作成为过去式,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粮食产量持续提高,从精准灌溉到无人机施肥,从物联网监测到大数据分析,让我感叹中国近十年来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
新生林婧如激动地说:今天,跟随老师的脚步来到七星农场,了解了建三江的发展历史和区域贡献,有幸参观到了许多现代化的农机具和高科技的水稻生长模型驾驶舱,深刻认识到了物联网与农业之间的巧妙联系。智慧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秉持强农报国初心,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七星农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努力学习,将智慧农业未来发展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通过实地调研,全体专业教师在育人理念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充分发挥实习实践基地作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智慧农场中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差距、补足短板,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从播种到收割全过程。

这是一次“师生并进,教学相长”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同上的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组织教师走进企业,不仅提升了教师眼界,更为实现专业与产业适配、人才与需求适应提供了样板参考,为推动形成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工作部供稿) (责任编辑 李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