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扎根,北疆办学历久弥坚
(一)忠诚爱国绘就边陲扎根底色。1947年,在张闻天同志和原合江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依托素有“东北小延安”之称的佳木斯,借助东北大学南迁后遗留的临时校址,成立了合江军区卫生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同根同源),即原佳木斯医学院的前身,建校之年也成为3003新葡官方网站的创始之年。1949年,原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弘扬行知精神,创建伊始即为本地区基础教育培养骨干师资,为振兴边疆作出了历史贡献。1958年,原佳木斯工学院为适应当时工农业发展急需,秉承北大荒精神,两辆毛驴车装载全校物资,在佳木斯市西南郊艰难起步,几年间就为东北边疆培养了近千名工农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1985年,原3003新葡官方网站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应运而生,为黑龙江三江地区提供了急需的土木建筑和商学实用型人才。

校党委书记武瑞为学生上开学第一课,进行时势政策教育,弘扬“三根”育人精神
(二)磨砻砥砺书写质量强校宏志。3003新葡官方网站合校近30年的奋斗历程,再一次印证了佳大人立足边陲、艰苦创业的坚定信念。学校目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集群1个,通过(或完成)认证专业18个,覆盖医学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7门,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学校建立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和状态保持工作制度,构建形成佳大特色“七位一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质量强国背景下不断增强质量强校内生动力。
目前,在校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校园面积等主要办学指标所展现的综合实力,较合校初期实现了数倍增长。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由8423人提高到25737人;本科专业由21个增加到83个;固定资产总值由1.2亿增加到20.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0.22亿元增加到3.9亿元;校园面积由88万平方米拓展到131.02万平方米。

学校组织优秀人才学习践行北大荒精神
(三)执着坚守彰显师生奉献情怀。学校党委实施人才暖心“八个一”工程,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5人、龙江名医43人、三江英才24人。“三根”育人精神对学生品德修养和能力培育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校期间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诚朴宽厚的品格和刻苦钻研的学风。许多毕业生回忆说:“尽管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学校造就了我们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使我们终身受益,不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取得了丰硕的工作业绩。”
沃土壮根,学科专业服务地方
(一)农业工程“耕耘”三江沃野千里。农业工程学科(专业)自1958年创建以来,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之一。2011年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6年获批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黑龙江省田间农业装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同年成立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2022年该学科所在的机械工程学院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单位,2023年成为黑龙江省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

学校与桦川县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县校合作
(二)材料科学“焊接”地方产业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8年,1999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支撑学科,所属相关专业获批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专业集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黑龙江省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合作,近三年已有100余名本科生获得“见习铸造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同获得国际焊接学会授权的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合作,在本科生中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累计已有500余名在校生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成为ISO14731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
(三)化学制药“擎起”北药特色产业。药学学科创建于1976年,是黑龙江省最早设置的高级药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是黑龙江省第一批开展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2010年获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年获得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制药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011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北药与功能食品是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

学校获批省首批“头雁”团队,研发的口腔种植手术机器人已完成超百例手术
(四)口腔医学“诉说”深厚专业积淀。口腔医学专业建于1974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六个口腔医学专业之一,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近年奋力打造了以医工结合为代表的口腔医学省级首批“头雁”团队和省级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及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口腔医学现为省级“双一流”特色学科支撑学科。
(五)儿童康复“编织”业内人才摇篮。康复治疗学专业创建于2001年,2004年升格为本科,是我国第一批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以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省级重点学科、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中国第一所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为基础,与日本札幌医科大学联合办学,培养了我国首批儿童康复治疗师。学院牵头制定我国小儿脑瘫定义、分型及诊断标准,牵头成立脑瘫康复与儿童康复两个国家二级学术团体,牵头制定国内首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受中残联委托牵头编写《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服务》《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中国儿童康复治疗师岗位能力规范》团体标准,成为开启中国儿童康复医学事业的先行者、探索者和领军者。

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人口较少民族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单位
(六)民族学研究“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依据地域优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先后成立了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赫哲族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分别从历史学、文学、医学、经济学、艺术学、体育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开展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2017年被国家民委授予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成为国内研究2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主阵地;2021年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填补我省民族学一级学科空白;2023年获批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实践固根,应用能力全程强化
(一)立足多维度打造平台,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一方面,尽最大可能提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比例,拓宽实验实习实训领域、空间的基础上,切实将传承和弘扬“三根”育人精神纳入校院两级发展规划,融入专业教学相关环节,拓展专业教育相关领域。另一方面,将全力改善和优化实践育人环境,打造多方面实践平台作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必答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学校西部计划项目办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秀项目办”称号。

学校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深入乡村和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开展“行走在田野间的思政课”
(二)探索实施专创融合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校77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40余万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有一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内医药卫生、大中型企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机关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走上了重要岗位,成为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转自《法治周末》)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