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学院学子在由山东省六部门联合举办的2025年山东省大学生物理创新大赛教学技能竞赛中喜获佳绩。理学院4名学子在赛场上沉着应战、稳定发挥,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展现出佳理人的专业实力。

山东省大学生物理创新大赛教学技能竞赛是教学领域中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赛事,本届大赛吸引了60余所高校、超1500名学生报名参赛,200余名选手突围进入决赛。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其成为检验物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巅峰舞台。
从数月高强度备赛到初赛突围,再到决赛与高手过招,理学院参赛选手历经层层考验,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优化实验展示,在模拟训练中突破瓶颈。决赛现场,选手们凭借创新教学理念与沉稳台风,赢得评委们的高度认可,最终载誉而归。

此次比赛中,同学们收获颇丰,纷纷分享参赛感悟。孙惠坦言到:“老师的指导让我在迷茫中重拾信心,比赛更让我结识优秀同行,收获宝贵经验”。张芯蕊感慨到:“观摩优秀选手的创新教具与问题链教学,为我打开新思路”。魏志超表示:“对手的精彩表现为授课改进指明方向”。孙春晓则提到:“交流学习让我对未来教学设计有了全新启发”。这场竞赛不仅是荣誉的见证,更是思维碰撞与能力淬炼的契机,激励着佳理人在物理教学创新之路上砥砺前行 。
(又讯)6月5日,理学院地理系党支部与佳木斯海事局机关党支部携手,于松花江佳木斯段水域开展“经纬红途溯峥嵘,蓝盾铁肩护安澜”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这是自2023年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来连续第三年的深化合作。

三载深耕:红蓝辉映育新人
本次活动以“经纬红途·知行共铸”为主线,是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从2023年的“六五环境日”的单点活动,到2024年的“蓝梦同行、绿水共护”品牌深化(涵盖汤原县博物馆主题党日、大亮子河生态实践等),再到今年的融合红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实现了“专业实践—党建联建—国家安全”的三维共振,合作路径不断拓展,育人内涵持续深化。

科技赋能:智慧海事筑防线
活动首站,师生们实地参观了佳木斯海事综合基地。无人机、抛投器、两栖船等搜救设备揭开面纱,海事执法人员现场讲解,使师生们直观了解了海事部门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应急搜救、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先进装备与高效运作机制,深刻感受到科技对守护水域安全的强大支撑。

巡航研学:沉浸体验悟担当
在趸船上,海事部门详细介绍了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的法规要求、技术手段、应急预案及具体实践,特别强调了保护松花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师生们通过沉浸式参与水上安全监管和环保巡查,对松花江水域生态现状、潜在风险及海事职责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海事人扎根祖国北疆、守护安澜的“蓝盾”担当。

红色铸魂:江畔课堂溯峥嵘
巡航途中,活动融入“行走的思政课”。专业课教师以江景为幕,结合实地见闻即时讲授地理知识,将课堂延伸至碧水蓝天。行至侵华日军松花江铁路桥头堡遗址附近,地理系党员教师李祥燕回溯东北抗战历史,并从《旅游地理学》专业视角剖析此类战争遗产的特殊价值——它们非为提供休闲娱乐,而是以其空间实体的震撼力,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无论是守护江河安澜的海事战线,还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岗位,我们都肩负着守护和平、传承精神、矢志复兴的重任。”李祥燕表示。
此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是“党建领航+专业深耕”立体化模式的又一次成功探索。它有效强化了师生的国家安全观与时代使命感,为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注入了红色动能,也为党支部工作与育人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理学院负责人表示,站在合作共建新起点,双方将持续探索育人的新路径,共同为培养“知国情、懂生态、敢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当地理经纬丈量红色热土,当专业实践对话家国情怀,新时代青年必将在知行合一中铸就守护山河、赓续薪火的青春担当。
(理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