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凭借精湛的起搏技术,成功开展主动固定左室四极电极(ASQ电极)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中的临床应用。这一技术标志着附属第一医院在心衰再同步治疗领域正式迈入“主动固定”时代,不仅为心衰患者心脏重构的改善带来革命性突破,同时也是我省东部地区首例治疗心力衰竭心脏左室主动电极植入术,开启了黑龙江省东部区域诊疗中心心力衰竭治疗的新篇章。

67岁的李大爷(化名)被扩张型心肌病困扰长达8年,合并房室传导阻滞5年。胸闷、憋醒、乏力等症状反复折磨着他,更经历多次室速抢救,尽管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病情却始终未见明显好转。入院检查显示,其心电图QRS波宽度达218ms(远超正常人120ms 的标准),心脏彩超提示EF值仅为37%(正常范围为60-80%),左室舒张末径达到了78mm(正常应小于50mm),如此严重的心脏结构异常,不仅将李大爷推向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境地,也明确了病人对高心室起搏的迫切需求,完全符合CRTD植入指征。经医患充分沟通,决定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技术改善病情。

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光远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筹备阶段,心血管内科团队展开多轮研讨,针对患者的心衰病情制定多套精细方案。术中造影显示,患者冠状窦静脉血管异常粗大,使得传统左室电极极易发生脱位,很难被固定到预期位置,不仅延长手术时间,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面对复杂情况,团队再次进行审慎研判,果断启用新型主动固定左室四极电极导线植入。通过牵拉与推动测试,验证电极稳定性良好,各项参数均达理想状态,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由218ms缩短到了150ms,优化左室四极电极多位点起搏及房室间期同步性参数,患者运动耐量明显提高,顺利出院。一个月后的复诊带来更多惊喜,患者的心脏彩超数据显示,EF值从37%跃升至45%,左室大小由78mm缩小至72mm,二尖瓣反流情况也从大量反流改善为中量反流。这些直观的数据变化,生动诠释了CRTD植入术的卓越疗效,更为患者的康复之路点亮了希望之光,预示着其心功能与生活质量将持续向好。
CRTD植入术是针对心室内传导异常和左心收缩功能减低、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心衰患者的一种最有效的器械疗法,能够有效调节心脏电活动,优化心脏收缩顺序,带动心脏机械活动,为饱受重症心衰折磨的患者们开辟全新的治疗之路,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

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
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设有四个病区,团队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成绩斐然。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性积淀、对前沿新技术的不懈探索,已顺利攻克多例棘手复杂的心血管疾病高难度手术,造福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区域中心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用实际行动诠释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
(医务处、临床医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