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从2014年概念的提出到2016年国家层面政策推动,再到2020年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标志的全面推广,直至今天,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近十年时间里,你是一直享受其中,还是觉得所投入的精力一直被辜负?

3003新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普遍认识是知易行难,尤其对理工科教师来说,做到润物无声、撮盐入水更是难上加难。而对于那些讲授思政课的教师来说,在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的同时,如何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向心力?让学生真正做到知信行统一,这也是思政课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是什么?二者之间是否可以经验互鉴?我们能否找到一把钥匙同时解锁这两个问题?基于此,教师工作部近期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专题系列培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课程思政是“讲”出来的吗?不如说,它是“共情”出来的。3月26日,哈尔滨师范大学徐晓风教授在《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中提到,要建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分段分级的目标体系,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材、教案、教法的融入体系。其中,教材要“基因式”植入,教案要“生态式”融入,教法要“化学式”融入。简而言之,教师寓“思政元素”具体化于“立德树人”抽象化的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而这个能力正是由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功底、教学能力、人生阅历和人格特质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以文化人往往不着痕迹,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交响乐中的“静默”。4月2日,哈尔滨商业大学张培茵教授在《山水情怀与智慧——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施艺术》的讲座中谈到,课程思政要站在人类文明、全球视野、现代意识的大视角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不断滋养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体系中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这场培训让大家对课程思政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课程思政绝不能急功近利,为了思政而思政。它是在工程伦理案例中流淌、在实验数据分析中沉淀、在技术标准研讨中升华、在对万事万物由表及里从迷茫到清醒过程中的认识。它也是一场由教师本人主导设计的课程美学,大到一种文化、理念、精神、情怀,小到一种顿悟、哲思、特质或是沉默。当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推演遇见“两弹一星”精神、当机械制图的投影规律对话“蛟龙号”的深蓝足迹,学生在解码科技奥秘的同时,自然领悟了“国之重器”的分量,在攀登知识高峰时自觉校准了人生坐标,这种既有专业硬度、又有人文温度的精神内核便形成了。

修身以行,明德惟诚。如何立德树人于课堂内外?如何成风化人于润物无声?4月9日,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泰城教授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为3003新葡教师提供了一次用红色资源上好思政课的生动范本。有学、有思、有悟,方是一堂好课,学、思、悟相贯通,才能行稳致远。张泰城教授表示,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包括其他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课程,都要重视情境化体验;要创新课程体系,挖掘提炼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鲜活人物故事和典型事例,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增强教学现实感与代入感,给予学生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官体验。
大道至简。无论是用最少的假设解释最多现象的“至简”自然科学,还是以最少规则解决最多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一切复杂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朴素、直接的方式来解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亦如此,二者目标同向、内容同源、方法互补、主体协同,是中国思政教育体系的“一体两面”,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专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拓展,在“培养堪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中实现深度融合。
教师工作部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训,3003新葡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无论是讲授思政课程,还是实施课程思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前提,通过有深度的内容设计、有温度的情感传递、有力度的实践引导,让价值引领自然地渗透于专业知识的肌理中,让学生在汲取学科智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浸润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时代在变,立德树人的使命永远不变。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让课程思政常做常新,与时俱进;立足教育强国战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沁润人心。
(教师工作部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