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两会心得│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做好人才培育答卷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20

    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做好人才培育答卷

    组织部副部长 王连洋

    李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关键,我将深入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实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大地发挥组织部本职工作职责的作用,为3003新葡的未来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助力。

    一是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我将持续对标对表《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和属地人才政策的具体要求,协调推进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贯彻落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方位引才留才,助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

    二是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坚定人才奉献龙江的理想信念。持续强化人才思想政治建设,举办“建功立业新时代,奉献龙江新发展”优秀人才研修班,为优秀人才凝练科研方向、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奠定基础,进一步引导人才牢记“当好标杆旗帜,振兴龙江发展”的政治嘱托,坚定“身在北方心向党,人才振兴耀龙江”的政治自觉。

    三是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今年,我们将提升人才服务质量,持续做好“三专”人才服务模式,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积极主动解决人才热线反映的问题。为新入职的优秀人才搭建交流平台,开展“聚佳”人才社区人才交流会。做好省委教育工委人才满意度测评的相关工作,并根据测评结果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关注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持续提升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期望,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为3003新葡人才培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3003新葡人才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和突破性的进展。

     

    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团委志愿实践部副部长 商旭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回顾过去成就恢弘,展望未来踔厉奋发。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一位高校共青团干部,倍感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会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责主业,聚焦共青团主责主业,将两会精神与共青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两会政治成果转化为促进青年发展的服务成果,更好发挥共青团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平台,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以朝气蓬勃、担当奉献、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领域争做“排头兵”,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引领团员和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青春向党中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把青年人组织起来,是在理想信念感召下坚定信仰的结合、科学主义的结合。”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必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百年来,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前身)正式成立,从一二九运动到抗美援朝,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文明号,百年团史就是中国青年在党的带领下不畏困难、勇当先锋、奋发有为的青年运动史。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也面临挑战,必须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像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辈一样,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引领团员和青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基层一线中锤炼自身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百年来,在党的号召下,中国青年开展大生产运动、“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在生产建设中奉献了青春力量。新时代的青年成长在最好的时代,但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仍然需要青年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扎根乡村,走进农田、走进畜场、走进山林,积极参与“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锤炼思想、体悟成长,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汗水助力乡村振兴,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引领团员和青年要“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在熏陶洗礼中积蓄奋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顽强拼搏,凝聚了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宁死不屈的红岩精神、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自立自强的“两弹一星”精神、举国同心的伟大抗疫精神……新时代的青年要用眼睛发现、用内心感悟中国精神,更要在中国精神的熏陶洗礼下,赓续“佳大精神”,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积蓄奋斗力量,做中国精神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引领团员和青年要“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实践服务中厚植爱民之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百年来,中国青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为带动群众识字学习、普及文化掀起扫盲活动热潮,为脱贫攻坚、抗击疫情舍小家为大家。新时代的青年要聚焦人民所需所盼,在走进乡村社区开展考察调研、技术培训、公益服务等实践中加深对世情、国情、社情和民情的认识,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厚植爱民之情,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文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陈勇等榜样一道,在服务人民中倾听人民呼声、服务人民需求。

    引领团员和青年要“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复兴征程中找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青年时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百年来,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打破旧世界、保卫建设新中国、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青年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新时代的青年恰逢其时,是追梦者,也是筑梦者,更是圆梦者。我们要感应时代脉搏,融入时代洪流,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找准前进方向,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青春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要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倾注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了解青年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青年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做青年的知心人;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不断创新青年工作思路,努力为青年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让青年更积极拥抱新时代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新征程,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牢记使命 打造一流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主任 王春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教育是基础性工程,没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一流的人才,科技强国也无法实现。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在新征程中,思政课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完善教育内容,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思政力量。

    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学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学院党委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及时跟进学习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新精神、最新要求,将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教学改革的重要项目、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会议题前置研究、把好关口,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走在前列。

    严格落实学时学分班额要求,确保课程质量

    依据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开设要求,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落实32学时理论教学和16学时实践教学。积极开展中班授课、小班研讨,保证教学班额在科学、合理范围,切实保障了教学的质量。

    三、精选教师队伍,开展好课程教学

    为了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立足“六个要”基本要求,让有思想、有情怀的教师讲授思政课。政治立场为教师遴选的首要标准,业务能力突出为教师遴选的基石,构建了博士学历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实现了老中青相结合、高学历高职称引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和集体备课,保证教学质量

    坚持先培训再上岗理念,广泛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全员参加了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组织的思政课培训工作,全程听课,保证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培训要求落实落细。同时,充分挖掘学院骨干教师资源优势,开展骨干教师课程辅导工作和校内培训工作,使全体教师更加直观、形象掌握课程教育教学特点。此外,为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实施集体备课制度,讲解新课之前,教研室组织全体教师严格按照大纲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实现全员参与,依据专题内容、教师的知识背景,认真设计每一讲教学方案、教案、制作课件等,在集体教研过程中,广泛深入的讨论,解决难题、形成共识,通过集体备课,切实提高了教学的水平,高质量地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不断提升课程实效性

    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如开展“新思想·我来说”大学生竞赛活动,与学校团委合作,覆盖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举办了行知杯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大赛;针对专业特点,相继开展了针对医科、工科、理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诵读活动,针对文科学生开展了“时代楷模”学习活动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切实提高了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积极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建立了学校、院、部、教研室四级质量管控体系,坚持定期开展示范课教学工作,不定期的看课听课活动。要求全体教师都按教学大纲、集体备课要求进行授课,做到零差错。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智慧树、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建设了资料较为齐全的网课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依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开展了过程性考核和开放型试卷考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全过程考核意识渗透到学生考核始终,将平时成绩60分,划分为课堂表现、作业、测试、实践教学四部分,全面展示学生学习状态。同时,实行开放型试卷考核,成绩为40分,将学生注意力从应试上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考核学生“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考核改革效果良好,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统一、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统一,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责任编辑 李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