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佳大要闻 -> 正文

    这里是佳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9

    巍巍三江畔,灼灼东极光;

    英才承厚土,壮志启新程。

    在3003新葡官方网站,

    有这样一个与共和国工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学院,

    它就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当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号角响彻北疆,

    佳木斯工学院应势而生,

    如一颗种子扎根在“东北小延安”的沃土。

    首任教师团队中,

    有从工业战线走来的技术骨干,

    有深耕科研的学界先锋,

    他们以黑板为战场,以实验室为阵地,

    在艰苦的条件下点燃了材料教育的火种,

    为东北工业振兴输送一大批材料尖兵。

    六秩光阴淬火成钢,变的是岁月年轮

    不变的是“为国铸材”的赤子初心。

    从1999年融入3003新葡官方网站办学体系,

    到2006年开启硕士人才培养新征程;

    从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

    到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构建“本-硕-博”完整育人体系;

    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到新时代材料强国的建设,

    学院始终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工业血脉育人,

    将“材料报国”的信念深深植入每一位学子心中。

    五大专业构筑材料科学新高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

    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为引擎,

    为液态成型、能源装备等领域,

    输送精密成型领域的“大国工匠”。

    金属材料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端装备材料创新摇篮,

    聚焦金属材料设计、新材料制备研发,

    用科技之光编织生活经纬,

    在创新基因中熔铸强国脊梁。

    焊接技术与工程,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资质,

    扎根机械制造、焊接技术等高端领域,

    锤炼“焊花飞溅处,精品诞生地”的育人本领;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材料研发先锋,

    深耕光伏玻璃、环保陶瓷等领域,

    用纳米科技重塑未来材料版图。

    冶金工程,

    黑龙江省唯一冶金本科专业,

    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支撑专业,

    着力培养有色冶金、冶金环保技术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钢铁冶金与绿色制造。

    科研攻坚矩阵构建学科创新生态圈。

    学院拥有耐磨材料技术研发中心、省人才创新培养试验区、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等科研平台。

    生物医学材料及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

    绘就医学材料创新的生动图景,

    锻造医工融合新可能;

    千万级先进设备化身精密仪器矩阵,

    扫描电镜、高温烧结炉蓄势待发,

    9个博士后工作室汇聚成科研阵列,

    在耐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多元领域,

    以昼夜不息地探索叩问材料世界的深层奥秘。

    近三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

    纵向课题累计金额314万,

    横向课题16项,累计金额1224.4万。

    双师协同梯队打造实践育人新标杆。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2人,

    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

    拥有龙江青年学者、三江英才、省级E类人才、

    全国优秀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

    柔性引进国家杰青2人,

    并有省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骨干课教师团队、

    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以及省高校创新团队,

    在各类期刊中发表百余篇论文,

    用十余项发明专利点亮产业革新之路,

    形成“人才引领、名师示范、骨干支撑”的强大矩阵。

    十余名行业导师担任兼职导师,

    将车间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

    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无缝衔接。

    多元培养体系锻造应用型人才高地。

    当3D打印的金属构件在实验室绽放金属光泽,

    当智能材料开启产业升级新纪元,

    学院的创新浪潮正以澎湃动能重塑人才培养图景。

    近三年,

    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4项、省级项目55项。

    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5项,

    省级金奖11项、银奖13项、铜奖13项,

    荣获其他专业类省级以上大赛奖项100余项。

    千余名本科生从这里启航,

    60%留省服务龙江,

    如种子播撒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就业率连年位居学校前列。

    星光矩阵多维成就共振效应。

    1986届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生陆标,

    从龙江大地到全国人大代表,

    锻造出全国“劳动模范”的赤金勋章。

    1998届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梁云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吉林省卓越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负责人、

    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精英培养与培英计划获得者。

    1995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生谢延翠,

    参与C919大飞机、歼-20等国之重器材料研制,

    开发生产7系铝合金高强高韧材料填补部分国内空白,

    参与起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当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2007届无机非金属专业毕业生赵智胜,

    从燕山实验室到卡耐基研究院,

    以国家优青之姿锻造超硬材料,

    获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们以专业成就服务社会,

    在装备制造、科研创新等领域贡献卓越力量。

    更有无数优秀校友、材料学子扎根行业一线,

    用实干与创新诠释新时代材料人的使命担当。

    这就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所具有红色基因、深厚基础和创新潜力的学院。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以,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构筑新时代材料人才培养的红色高地。

    未来,

    学院将继续紧扣,

    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战略部署,

    将学科建设融入“十五五”规划蓝图,

    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

    让焊接火花照亮产业报国之路,

    让青春在材料的百炼千锤中闪光,

    锻造属于新时代的材料强国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