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佳大要闻 -> 正文

    建设新龙江 佳大有为——3003新葡官方网站“建功立业新时代,奉献龙江新发展”第五期优秀人才研修班开班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8

    “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说了算,定了干,誓叫三江面貌变”……一句句响彻云霄的口号,出自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句句皆是北大荒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们时刻吸引着当代人来见证、体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垦荒史。

    7月22日至24日,3003新葡30名优秀人才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来到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建三江,开启一场感悟、探究、实践之旅。

    历史叩问,追寻“佳大何为”

    在3003新葡官方网站“建功立业新时代,奉献龙江新发展”第五期优秀人才研修班开班式上,校长钟卫东开宗明义。“1958年,王震将军率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开了中国垦荒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同年,因开发建设北大荒急需各类人才,尤其是农机、工业技术方面的人才,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应国家所需而诞生或提档办学,‘三根’育人精神的种子就此埋下。”

    “本次研修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又是追寻佳大‘三根’育人精神根脉、传承其‘边陲扎根、沃土壮根、实践固根’精神基因的思想淬炼,更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希望各位学员在感悟北大荒精神的同时,领悟‘三根’育人精神的真谛,立志为龙江‘八个振兴’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钟校长的讲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员们与历史对话、与实践共鸣、与未来衔接的“研修之门”。而随后的校党委副书记刘文军的授旗,标志着研修之旅正式启航。

    踏入七星农场场史馆,映入眼帘的是五尊垦荒者铜像,随着讲解员对铜像的描述,学员们穿越到了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的现场,体验那人马拉犁、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的岁月。场馆内陈展实物多达446件,每一件都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那些泛黄的照片、简陋的工具、“人拉肩扛”兴修水利的塑像,无不诉说着开拓者的艰辛与奋斗。

    学员们倾听着、思考着,历史的思绪在沉淀,更在心中不断叩问:当年我们建校初期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这种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佳大人”扎根边陲、服务地方的初心使命。这初心使命是一代代“佳大人”对国家战略的忠诚、对人民福祉的担当、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

    沃野寻真,探寻“佳大可为”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研修班理论授课中,市委党校梁力贤教授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的讲话,激励学员们要科技强校、兴国。“佳大是三江平原地区最高学府,新时代‘佳大人’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服务地方建设中大有可为。”望着台下认真听讲的学员,她深情地说。学员们陷入了思考,粮食安全、低空经济……我能做什么?

    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大屏幕上演绎着智慧农机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融合了5G网络、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根据整个农业生产流程,实现了从“耕、种、管、收”进行全流域、智能化的控制。看到无人化的智慧农机根据规划好的路径,插秧机可以自主插秧,无人机可以自主施肥,收割机可以自主收获。这一幕幕让各位学员真实地感受到科技让农民种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一机”在手定乾坤!也秒懂了高速公路旁宣传牌“天上北斗、地上七星”八个字的含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中国粮食!中国饭碗!”重要指示的地方,望着滚滚稻浪,闻着阵阵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词瞬间在脑海中呈现。“古人诚不我欺”的话语被多位学员脱口而出。

    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从一棵棵结着10多个品种果实的超级物种——山茄树,到最重596斤的巨型南瓜,再到各类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蔬菜,让农学背景的学员倍感兴奋,每当讲解员停止讲解时,就是他提出“学术问题”之际。

    看到多项现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副院长张磊感慨道:作为一名理工科的科研工作者,看到中国现代化农业如此发达既深感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们既要肩负起培育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又要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将自身所学所研反哺于生我养我的这片沃土。

    知行相济,践行“佳大有为”

    盛夏,阳光正烈。学员们走到稻田中,把穗观粒、察土问技,深入体悟“中国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寒地稻缘。随后,走进徐一戎纪念馆了解老先生的生平、技术贡献、培育人才和精神传承。当看到“不善于成果转化就是土专家,只有把实践经验转化成理论成果,才能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寒地水稻栽培技术。”这句话时,一个学员感慨地说:“此言真乃当头棒喝,在那个年代老先生就懂得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而我们现在很多人仍把理论停留在论文里,没有真正地转化为实践,服务社会。”

    考察学习时,“如何传承‘三根’育人精神”“如何以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的疑问在学员们的脑海中频繁闪现。在交流研讨环节,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莉莉用这个“疑问”抛砖引玉,激起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发扬佳大的优良传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成果转化”成为讨论焦点。校长助理、浙江大学黄群星教授以《AI技术在固废焚烧中的应用探索》为例,给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讲授“如何做科研--怎样找准问题、如何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去开展项目研究、如何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等等,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造力、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他说:“我们搞科研要坚持目标导向,找准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切入点、着力点进行研究;要深研细剖国家政策,对标企业的‘十五五’规划进行研究;要实现成果转化,从为企业带来多少利润或节约多少成本出发点进行研究;要针对企业的难点痛点进行研究……”研讨中,他还将浙江大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介绍给各位学员,着重分享了浙大对教师的考核机制,鼓励学员要给自己“加担子”,多与企业沟通,寻找科研创新“突破口”。

    美术学院刚入职的博士教师严敌龙作了“基于空间计算的沉浸式展示与体验设计”分享,他的数字设计成果引起了其他学员的兴趣。在现场,很多学员纷纷表达了要与他合作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工作的意愿。

    “学校重视支持科研成果转化,要结合企业需求找科研课题、结合区域优势做科研才有竞争力、要尽快组建(加入)跨学科(学校)的科研团队。”就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效,科技处处长王斌在发言中表示。

    研讨会上,学员们发言热烈,大家谈感悟、谈体会、谈打算。口腔医学院种植科医生马菁说:“听了党校教授的讲课,激情澎湃,我了解了黑龙江在国家发展中的使命,也认识到作为‘佳大口腔人’的使命担当。”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辰囡同样感触颇深:“基础医学院作为学校博士点单位要在科研强校中担当作为,我们要突破基础医学研究应用转化的瓶颈,要积极与其他学院联系、相互支持做好交叉融合”。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科主任陈颖表示:“这次研修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和思路,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既是科研人员,又是产品的需求人员,未来我要在医疗器械的研发、北药种植及耐药菌的研发上有所作为。”

    研讨过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慧激动地说道:“黄群星教授的经验分享醍醐灌顶,叮嘱我们要有‘澄明之思、通透沟通、破壁之勇、沉潜之心’,直指科研攻关的核心要义,令人豁然开朗。这场研修不仅是学术视野的拓展,更是使命担当的淬炼。未来,我将带领学院教师深耕科研、笃行不怠,把研修所得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效,用科研实绩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以创新成果助力科研强校使命。”

    学术报告、实践教学、交流研讨,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一路所闻所见皆是北大荒从无到有、从荒原变粮仓光辉历程,看在眼里、震撼在心。学员们纷纷表示,此行不仅是一次眼界的拓宽,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站在北大荒这片热土上,他们深刻体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精神与佳大“三根”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激励着每一位“佳大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前行。

    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持续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展人才政治引领,深入宣传“龙江人才60条”、用好“佳大人才20条”,推动更多优秀人才把论文写在龙江大地上,让“三根”育人精神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佳大”光芒。


      (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