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佳大要闻 -> 正文

    汲取黑土地上的精神力量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18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24年,学校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龙江红色育人资源,挖掘和凝练“黑土地上的精神力量”的大思政育人品牌,持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和“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师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思践悟,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学 生 篇

    踏行田野乡村,感受科技兴农的时代实践

    “老师,你这猕猴桃怎么不长毛啊”“老师,为什么星火大米好吃?”这些快要把农学教授难住的问题,都出自参加“行走在田野间的思政课”活动的小学生之口,学生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争先恐后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推动佳木斯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省情市情,涵养学生扎根边陲、服务“三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开展“行走在田野间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

    在3003新葡官方网站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寒地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在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村,农学教授们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解寒地猕猴桃、杂交榛、水稻的艰辛的培育种植之旅,向学生传达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富锦市,学生们走访了黑龙江省大锦农农业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农产品的加工链条与市场的产业布局,来到生机勃勃的有机农场,深入田间地头,系统学习有机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生长规律。在座谈会上,团队成员浅谈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让象牙塔里的“金点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团队成员发挥专业优势、彰显服务特色,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庞海云、纪兰西等,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家精神、北大荒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鼓励学生立大志、静下心、沉下身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科研的魅力、艰辛与伟大,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希望年轻一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将自我发展融入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中去,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深入企业工厂,感受创新驱动的企业家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学校组织师生走进民营企业、走进创意工坊,让学生切身体会企业的生产经营、创意设计,和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感受企业家精神。

    在佳木斯东外工坊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和联合聚氨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凤君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分享了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他鼓励同学们要顺势而为,听党话、跟党走;要敢闯敢试、大胆创新;要积极勤快,干事创业力求做到最精;要选准赛道、拥抱未来,在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上,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冬先围绕“企业家精神”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表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一名优秀的企业家要有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宽容精神,要增强爱国情怀、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要拓宽国际视野。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之中积极培育和践行企业家精神,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生梦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走进展馆公园,追寻城市的红色印记

    “第一次来到合江省政府博物馆、东北银行钱币展览馆和西林公园,真实了解到‘东北小延安’——佳木斯作为东北解放大后方的那段历史,对这座城市更加了解,感觉也更加亲切了。”

    在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合江省委在张闻天同志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进行土改、剿匪、建政等佳木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了解到佳木斯作为东北革命文化摇篮的历史功绩。

    在东北银行钱币展览馆,同学们仔细观看着一张张不同时期的钱币,细心体会这些钱币所代表的当时的经济状况、政治背景以及社会文化,感受佳木斯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

    在西林公园烈士纪念塔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琰讲述了西林公园名字的由来以及孙西林烈士的生平、革命经历、在佳木斯的工作与贡献,并勉励学生们要铭记孙西林等英烈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为加强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留学生开展“感知中国——聆听一座城·体验山水汤原”实践及文化体验活动。同学们还深入东北抗联雕塑馆、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佳木斯工运史馆、“家·佳”红色文化厂史馆等展馆参观,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讲述“西柏坡精神”,点燃红色信仰之灯

    3003新葡“西柏坡精神”宣讲团秉持“弘扬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的宗旨,打造“1+3+N”课堂模式,即一个核心理念、三大主题课堂以及多项特色活动。

    团队先后前往哈尔滨市南岗区、鸡西市密山市、大庆市肇源县等地,深入社区、学校开展7次关于西柏坡精神的理论宣讲,覆盖观众300余人。活动中,宣讲团成员通过调查问卷、ppt演示、红色视频、互动游戏等多元化方式介绍西柏坡精神内涵,以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为核心,用“青言青语”播撒红色种子、点燃红色星火,不仅提升了青少年和社区居民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

    教 师 篇

    红色研修,推动红色文化育心育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更好地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学校组织师德先进代表赴井冈山、红旗渠等红色圣地,参加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思政育人实践研修活动。

    在井冈山,大家追溯革命先烈的足迹,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旧居、北山烈士陵园,聆听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重温黄洋界保卫战峥嵘岁月,再现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感触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时的艰辛和不易,体验了这片红色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厚重,感受了来自井冈山的无穷力量。

    在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教师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修渠人肩扛手抬、风餐露宿的艰苦场景,感受到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感悟到当年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在焦裕禄纪念馆,通过焦裕禄同志感人至深的生平故事和历史档案资料,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焦裕禄同志在艰苦生活、奋力战斗中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张庄东坝头的黄河湾,教师们站在东坝头观景台上感受着母亲河的博大与包容,感受兰考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人民公仆、干部楷模”焦裕禄同志的带领下,大力种植泡桐树,呕心沥血治“三害”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每一次行走、每一次洗礼,都将红色文化烙印在心。教师们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认知的同时,都在深深地思考,如何把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如何依托红色资源打造高校“行走的思政课堂”。

    扎根黑土,感受智慧农业科技之力

    十月中旬,秋收生产接近尾声,虽已不见稻浪翻滚,但耳边秸秆还田轰鸣作业的现代化农机声此起彼伏,高唱着北大荒变北大仓的喜悦赞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建三江七星农场正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对农场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农场负责人介绍了智慧农场基地建设及智慧农场全国重点实验室情况,并通过沙盘和远程控制平台展示了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监测、采集、分析、决策、应用和精准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智慧农业的链条很长,智慧农业的底色是绿色,智慧农业是助推中国人端稳饭碗的强心剂。

    这不仅是在生产一线调研学习,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智慧农业专业教研室主任田立娟感慨:一个人可以操控农机群进行高效、精准的农事操作,这太让人惊叹了!传统农业“牵手”新质生产力向智慧农业转变,这为培养具有智慧农业知识和技能、操控“农业大脑”的新农人指明了方向。全体专业教师在育人理念上也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实习实践基地作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智慧农场中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差距、补短板,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从播种到收割全过程。

    问道“铁人”,探寻铸魂育人的精神密码

    “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实践”“如何以地域精神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执着于寻求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灵感与思路,学校组织了一次以“寻访油城、致敬铁人,感悟大荒魂”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在大庆师范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调研组实地探访、座谈交流、沉浸体验。

    大庆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的承担者,以“服务是根基,研学路线是特色,课程研发是灵魂”为核心逻辑,通过“四季精品路线”和七种教学模式,为全国思政教师提供了优质的研修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构建的“理论+实践+情感”三维浸润模式,既体现了“大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理念,也为思政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供了实践经验。

    调研组参观了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育人展馆,这座承载着新中国石油工业史诗和讲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孕育生成并一直砥砺“东油人”奋进的展馆,以五部曲铺陈百年风云,每一寸“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内涵的展示都在感染着调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亮向身边的青年教师深有感触地说:“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最生动的思政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善用之。”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精神展示馆,随着讲解员指尖划过斑驳的老照片,沉睡的岁月渐次苏醒——1947年,毛泽东主席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批示墨迹犹湿;1956年,十万官兵踏雪开荒的号子如在耳畔;1978年,知青们手捧《垦荒日记》的年轻脸庞泛着微光。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人民在七十余年开发建设中,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

    两日研学之旅,调研组成员感受颇深、收获良多,大庆市三所高校的“思政智慧”给予他们深刻启迪,作为龙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习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将铁人精神的“创业基因”、北大荒精神的“拓荒品格”融入思政课程中。

    追思抗联,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在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抗联将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铸就了以“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为主要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佳木斯是东北抗联的主战场,是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色文化底蕴丰富。

    3003新葡教师深入七星峰抗联根据地遗址、大亮子河抗联密营遗址、东北抗联纪念馆、东北抗联雕塑馆、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汤原县博物馆、富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历史文物、聆听历史讲解,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抗联英雄们的感人事迹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那些英雄先烈的英勇事迹讲给学生们,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黑龙江这片沃土,诞生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些优秀精神是前辈们用生命和汗水、用勤劳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是鼓舞我们奋进的基石。2025年,3003新葡官方网站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利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和龙江红色育人资源,汲取“黑土地上的精神力量”立德树人、凝心铸魂,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宣传部 梅迎宾)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