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大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佳大要闻 -> 正文

    3003新葡官方网站2024年度十佳研究生导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2-13

    1.马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导师简介: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焊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机学会材料与制造技术分会委员、中国焊接学会堆焊及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电焊机》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金属基功能材料的研究及开发。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联合引导资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10余项目;近五年,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2项;在JMR&T、MaterToday Commun J.、Mater.Process.等材料加工领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收录10余篇。

    育人事迹:在教学中,以课程为基础,融合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鼓励追求真理。论文指导全程陪伴,引导创新思维,强调学术诚信。课题研究中,搭建协作平台,提升专业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全方位培养塑造端正学风,激发学术敬畏与热爱,助力研究生稳健起步,成长为优秀人才。指导的学生闫玉东荣获3003新葡官方网站“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1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人次获第十四届工银融e行“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第十三届金相大赛黑龙江赛区二等奖。

    学生评价: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知识与智慧。他精心备课,使课程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将复杂知识化简,激发我们对学科的兴趣。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用案例和图表帮助我们攻克知识难点,确保每次学习都有收获。课下,关注学生,给予自主空间,尊重个性化发展,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研究方向,助力学术成长与突破。科研上,以身作则、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带领我们探索未知领域。

    2.王伟群(基础医学院)

    导师简介:博士,教授,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主任、生物学二级学科神经生物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生理学会及细胞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医药科学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百家出版社独著著作1部。

    育人事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考量每位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爱好,精心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全力激发学生潜藏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未知领域,亲自指导实验,与学生一同攻克诸多科研难题。在其悉心引领下,学生团队屡创佳绩,收获了累累硕果。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3项、学业奖学金10余项,还有多人获得黑龙江省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先进个人等荣誉。

    学生评价:导师学识渊博,每每在科研的关键节点,都能给予我们精准且极具启发性的指导。在他的悉心引领下,我们逐渐掌握独立思考之法,也学会勇敢直面挑战,科研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导师对我们的关怀不止于学术上的严格要求,更延伸至生活点滴。他时刻牵挂着我们的心理与生活状况,常鼓励我们要秉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们深切领悟到科研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们尽情享受科研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这对我们的人生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孙长海(药学院)

    导师简介:博士,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佳木斯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4门。主持参与省自然基金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佳木斯市科技进步奖3项;编写《药物计算光度分析》《代谢组学技术与应用》等专著和教材2部,毕业硕士研究生25名,就业于医院、高校、研究所、药企等单位。

    育人事迹:在教学方面,始终秉持着“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详细阐述,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药物分析在药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于理论基础扎实、擅长逻辑推理的学生,鼓励他们深入开展药物分析方法学的理论研究;对于动手能力强和实验操作有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在仪器开发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

    学生评价: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业上,总是耐心地解答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从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从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到科研思路的创新性,都给予了指导。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众多研究生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还在毕业后顺利进入知名科研机构或药企,继续在药物分析及相关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学生们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4.宋玉军(理学院)

    导师简介:硕士,副教授,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数学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数学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数学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数学学科命题与解题研究》;主持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1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发表检索论文6篇,发表EI检索论文3篇,发表其它论文10篇;编写《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究》专著1部;指导学科教学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毕业硕士研究生3名,现就业于东莞、伊春等省重点中学;目前,指导数学专业研究生12名。

    育人事迹:课堂上精心准备每一堂课,不断构建调整教学框架,挖掘知识点深度,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与方法,力求将所学倾囊相授,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灵动的思维碰撞。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还在无形中学会了育人技巧。指导研究生严中有爱,是良师亦是益友,明确提出培养要求与标准,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依据学生的专长与兴趣,结合学术前沿和教学实践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定期研讨、论文评估等方式,推动学生学术成长。生活上,对学生关怀备至,关注他们的学业压力与思想动态,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疑惑,还是对未来职业的迷茫,都能够及时给予温暖且智慧的解答。

    学生评价:在学习上,他的每一次指导都能为我们及时拨开学术迷雾。无论是复杂理论的剖析,还是数学难题的攻克,导师总能用简洁而深邃的话语,让我们从混沌走向清晰,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如标杆,促使我们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生活中,导师是温暖的港湾,犹如一位温柔且智慧的父亲,无论是面临压力崩溃时,还是对未来迷茫困惑时,他都用充满关切与鼓励的话语给予我们建议,指出努力的方向。他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中的知心者,让我们在求学与生活的旅途中,始终心怀希望,坚定地向着梦想进发。

    5.张艺潆(公共卫生学院)

    导师简介:教授,黑龙江省E类高层次人才,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术带头人,东极学术团队负责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医学顶级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中科院一区,IF=13.8)、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中科院一区,IF=8.47)、Psychiatry Research(IF=11.3)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9篇,累计IF=135。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等项目17项。入选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任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委会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委、《黑龙江医药科学》编委。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指导硕士生26人。

    育人事迹:指导研究生在Diabetes Metab Syndr(JCR一区,IF=10)、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JCR一区,IF=9.5)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篇,中文核心9篇,国际会议收录论文2篇,中华医学会收录论文4篇,指导研究生在全国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学术年会)进行口头报告交流1次、壁报交流2次、书面交流1次、国际学术会议(Hypertension 2024、Lifestyle 2025)Poster Presentation交流2次。连续两年获全国人口健康共享杯大赛优秀奖及优秀组织奖,连续三年校医工结合竞赛获奖。毕业的研究生就业于党政机关、医院、疾控中心等单位及攻读博士学位。

    学生评价:她始终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在每周的组会上,老师会带领我们分析每一个文献和实验步骤,并引导我们应用到自己的课题中。学生的每一篇论文,从选题到结构安排和语言呈现,都凝聚了她大量的心血,她会一丝不苟地仔细修改,具体到每一张图的大小,甚至每一个表注、图注和标点符号。她常常工作到凌晨,每当课题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精准指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作为课题组的领路人,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她认为科研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善于激发我们的科研热情,也特别强调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教导我们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同时也时刻关心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6.张思凯(美术学院)

    导师简介:教授,学科教学(美术)学术带头人,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3003新葡官方网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本科教学督导。主讲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4门、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3门。从事教育事业25年,主持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24项、专著4部、论文30余篇,作品及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20余项;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入库案例1项、课程思政精品课程1项。

    育人事迹:以导师为核心,构建跨学科专业团队,整合校内外教学科研资源,推动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在《工艺美术史论专题》课程中,融入赫哲族传统手工艺,通过民族视角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思政深度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课程采用“实地考察交流+课堂深化讲解+工作室创作”的三阶段教学模式,将赫哲族文化精髓与工艺美术史论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双主体”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自学习惯和创新意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学生评价:作为学生,我们深深感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与无私关怀。在学术道路上,她以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在生活中,她如朋友般温暖,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人生的方向指引。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铭记导师的教诲,勇往直前,在学术探索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成就。

    7.陈颖(临床医学院)

     

    导师简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佳木斯重症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级重症住培基地(国家紧缺专业)带头人、佳木斯医学会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级营养示范病房科室负责人、国家级医保飞检专家等职务,专研多重耐药菌及脓毒症。主讲多门硕士研究生课程,主持参与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6项,发表多篇SCI收录科研论文,编写《临床重症医学技术》等专著2部。荣获“三江英才”、黑龙江省“E类”人才称号。

    育人事迹:在研究生教学中,注重课程创新,融合重症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并打造多元学习平台,强化专业基础与知识拓展。科研培养上,引导学生全程参与项目,从选题到数据分析进行全程指导,鼓励创新思维,提供实验资源支持;同时,组织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激发科研热情,成果显著,学生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2人攻读博士,1人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留学资格,赴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深造,其余毕业生就业于三甲医院,为重症医学发展注入活力,也为院校及科室赢得荣誉,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更高层次。

    学生评价:她是位亲切又专业的导师。在临床教学时,她将晦涩的重症医学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手把手带我们熟悉各项操作,让我们能迅速精准地应对临床挑战。在科研上,她严谨细致,引导我们紧跟前沿动态,从课题设计到数据分析进行全程悉心指导,助力我们攻克难题、产出成果。在生活中,她像长辈般关心我们,常主动询问生活状况、倾听心声,给予建议与安慰,让我们在求学路上倍感温暖与安心。在老师的全方位指导与关怀下,我们的专业素养大幅提升,更收获了成长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8.贾竑(外国语学院)

    导师简介:硕士,教授,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导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委员会理事,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黑龙江省教育厅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3003新葡官方网站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科研骨干,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优秀学科团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团队》主要成员。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1门。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主持省部级教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教科研论文50余篇,含一类期刊6篇;主编并出版教材、专著5部;获批实用新型研究专利6项,成果获省部级教科研奖项10余项,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百余项;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研究生导师、“三育人”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所指导的多名毕业生就业于国内初高中教学第一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育人事迹:治学严谨,关爱学生。课堂上,知识讲解生动细致、深入浅出,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将最新前沿知识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潜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互动、对分课堂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外,及时给予学生学术指导,定期召开学术交流组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生活中,关注学生思想和就业类成长问题,引导学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社会竞争力。

    学生评价:感谢导师给予我们学业上的指导与生活中的关怀。在我们纠结困惑的时候,导师用她那阳光和蔼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影响着我们,为我们答疑解惑,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努力方向。从论文选题到最终成文,感谢导师的循循善诱和倾囊相授,陪伴我们字斟句酌,指引我们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与撰写,感谢导师在学术研究上对我们的辛勤栽培与鼓励。正是导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与丰富的学科知识,让我们养成了一丝不苟的研学习惯,能够面对更多的考验。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将牢记导师的激励和教诲,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9.蒋红艳(人文学院)

    导师简介:文艺学硕士,副教授,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4门;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主持、参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相关论文24篇。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建设全国共享课程2门,均被评为黑龙江省本科一流课程;参与建设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培育项目1项。毕业研究生7名,就业于高等院校、市属重点中小学、国企等单位。

    育人事迹: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如一地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不仅致力于向学生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视为己任。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鼓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同时,还特别注重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评价:导师治学态度严谨,总能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学术前沿,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讲解得清晰易懂。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导师注重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我们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导师的耐心指导和悉心教诲,使我们在学术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导师在人格成长方面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导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和奉献。在导师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伴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10.潘宏伟(体育学院)

    导师简介: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发展规划与高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教育评估与质量监测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冰雪体育产业与文化。近年来,主持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项;主持并参与厅级、校级等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教科研论文30余篇;获省级、厅级等各类教科研奖项5项。

    育人事迹: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坚持从德治到才智、从心智到体质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指导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定期召开组会,充分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特点,并结合自身实际从管理思维、专业发展、学生成长等多层视角考虑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开展研究工作,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对其学习和生活给予指导和关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指导研究生多次荣获省“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竞赛银奖、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已毕业研究生就职于国内高校、政府、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并获得了单位认可和好评。

    学生评价:导师治学态度严谨、学术视野开阔、管理经验丰富。在研究生培养中,尊重规律,能够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因材施教,具有独特风格。从入学之初就指导我们树立学习和研究目标,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导师能很好把握选题、开题、中期和答辩等各环节关键点并予以充分指导。在学习中,给予我们悉心指导;在生活中,对我们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不仅使我们学术能力得以提高,更是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进取,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责任编辑 高佳)